MD传媒app下载

【暑期实践系列报道①】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赴福建叁明开展全面深化改革"叁明模式"专题调研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5-08-18浏览次数:10

20257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研究生暑期实践调研团队赴上海市对口帮扶城市——福建省叁明市开展专题调研。本次调研以“五色融合·绿都新韵: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叁明经验”为主题,旨在将叁明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实践经验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重点围绕红色基因传承、医疗改革经验、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转型发展、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五大领域开展深入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挖掘叁明实践经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的有机融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实践支撑。

一、理论学习夯实调研基础

78上午,实践调研团队在叁明市委党校接受了专题理论培训。中共叁明市委党校副校长包锦阔作题为《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学习〈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的专题授课并与调研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包教授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17年的实践历程,详细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至上”为核心理念,在福建改革发展中的创新探索,特别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叁明考察调研的重要足迹,深入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叁明发展的殷切期望。通过专题学习,调研团队成员深受启发,围绕“从‘四下基层’工作法到构建服务型政府”“从保护文物古迹到筑牢文化自信”等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深入研讨了如何将改革经验有效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素材。

default

二、实地调研深化实践认知

78下午,实践调研团队赴沙县区开展“追寻总书记足迹”主题调研活动。在夏茂镇文昌宫红色教育基地,系统学习了革命战争时期党建引领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在沙县小吃第一村——俞邦村,团队实地考察了小吃产业合作社,深入调研“党建+产业”乡村振兴模式,收集了基层治理与民生改善的一线资料。

default(2)

调研过程中,团队重点围绕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等议题开展了专题访谈,访谈内容聚焦“叁明红医文化典型案例”“红军医院与红医精神”“长征中的红医”等主题。革命战争年代,医疗卫生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守护军民生命健康,长征路上的革命先辈以血肉之躯践行理想信念,这些珍贵历史不仅是教科书中的文字记载,更是激励新时代青年担当使命的精神财富。此次访谈为后续教学案例开发积累了丰富素材。

default(1)

首日调研活动中,实践调研团队完成了理论学习和两个调研点的实地考察工作,共采集影像资料50余份,形成访谈记录2份。项目组同步召开现场研讨会,初步提炼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提升群众获得感”“红色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结合点”等两个教学案例开发方向,为后续赴泰宁等地开展林业生态与医改成效专题调研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研组员感想】

王俊杰:今天在长征精神教育基地里标注120的两担米成为最震撼我的展品。当我和几位同学尝试抬起这根浸透汗渍的扁担时,即便叁人合力也仅能勉强离地,而讲解员的话语更令人心潮翻涌:这是当年红军运输队的标准负重,战士们每日要挑着这样的担子急行军80里。展柜中同时陈列的草鞋与绑腿,磨损处清晰可见的血迹,无声诉说着这些年轻生命如何在超负荷中坚守信念。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更加清晰自己的责任:在社会实践中,要如当年苏区干部脚沾泥土般深入基层;在人生选择时,需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锚定方向。正如纪念馆前言所写: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必将以青春之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调研组员感想二】

卢俊铭:走进沙县俞邦村,仿佛踏入了一幅充满烟火气与生命力的画卷。这里不仅是美食的发源地——“沙县小吃第一村”,更是承载着习总书记关怀与期望的地方。沿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我感受到了纯朴的村落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完美交融。2021年,总书记在此勉励沙县小吃:沙县人走南闯北,把沙县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产业。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从总书记对沙县小吃产业的肯定中,我深刻体会到“小切口”也能做出“大文章”。沙县小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华饮食文化的活化石,俞邦村立足于自身优势,将小吃产业做大做强,带动了村民致富,让我更加深切地理解了乡村振兴要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发展路径。总书记对乡村生态的重视在这里也得到了生动体现:村里绿树成荫,溪水潺潺,村民不仅有“金山银山”的致富之路,更有“绿水青山”的宜居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