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传媒app下载

【暑期实践系列报道③】探访泰宁古建瑰宝 解码传统文化传承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5-08-20浏览次数:10

710,暑期实践调研小组赴叁明市泰宁县开展“古建蕴文脉·匠心铸自信: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叁明经验”主题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中国首家明清建筑大观园——明清园,探寻传统建筑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治理智慧,为思政课教学扩展素材广度、注入文化厚度。

实践调研小组在泰宁县文史专家的带领下走进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府——尚书第。这座“江南第一民居”以五进院落格局、精妙排水系统和“叁雕”艺术(砖雕、木雕、石雕),生动诠释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与“礼乐相成”的家国文化。尚书第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对称,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江南水乡的细腻与北方官邸的庄重。在实地调研过程中,组员们发现,尽管古建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经过研讨,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文物保护融入思政课教学案例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和关注古建筑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同时能在对话古建中提升思政课的审美意趣。

7669000141b6ddee2be2faace2dd9ce

下午,实践调研小组来到泰宁县明清园开展“传统文化匠心传承”主题调研。队员们参观了聚贤堂,欣赏到精美的木雕建筑艺术;百福馆内,形态各异的“福”字木雕传递着美好寓意;家风家训乡贤观中,先辈的智慧与教诲如黄钟大吕。通过沉浸式学习,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匠人精神的传承价值。队员们在参观过程中,与园区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了解到他们在古建筑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深受启发。活动不仅增强了青年对非遗保护的认知,更激发了他们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传统建筑不仅是砖瓦的堆砌,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教材,其蕴含的和谐理念、工匠精神等与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高度契合。本次实践调研将转化文化基因为课堂上的精神坐标,引导学生从古建筑美学中看见文明韧性。

 

【调研组成员感想】

卢俊铭:今天的实践调研是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尚书第的建筑古朴庄重,青砖黛瓦间透着岁月的沉淀。高大的门楼、精美的木雕,无不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漫步其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先辈们的文化智慧与人文精神。明清园则宛如一座大型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园内的古家具、古木雕,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明清家具的线条流畅、造型典雅,展现了古代工艺的精湛;而古木雕上的图案,更是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化信仰。这些文物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传统文化的见证者。这些文物完好保存至今相当不易,我们应当珍惜、保护并传承这些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加强文物保护中留存住民族的文化记忆。

王俊杰:明清园展现的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坚守。在这座博物馆里,数百件古建筑构件与木雕文物历经岁月洗礼仍焕发生机,这得益于文物工作者二十年如一日的守护。他们用“传统技艺+现代科技”的修复模式,既保留了文物的历史痕迹,又延长了其生命周期。在修复工坊里,我看到工匠们正用传统榫卯工艺复原明代戏台,每一处雕花都力求还原历史原貌。

更令人动容的是馆内的文化传承实践。通过设立非遗工坊、开展研学活动,明清园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保存,而是要在创新中延续文脉。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既要像文物修复者那样保持“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也要以开放姿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