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传媒app下载

【暑期实践系列报道④】“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调研小组赴常口村调研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5-08-21浏览次数:10

711上午,暑期实践调研小组前往叁明市将乐县常口村,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发展”主题开展实地调研。作为“五色融合·绿都新韵”系列调研的重要一站,此次常口村之行聚焦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深度融合,通过与村民、基层工作者面对面,解码乡村生态振兴的“常口密码”。

1997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常口村调研,提出了“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重要论断,711日上午,实践调研小组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首先到常口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主题展馆参观。组员们详细了解了常口村践行“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理念的发展历程:从早年推进林业改革、规范山林保护,到如今构建“生态保护+旅游发展”模式,村里通过建立生态护林员制度、实施垃圾分类处理、修建污水处理设施等举措,让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参与生态管护”的创新做法——村民不仅是生态保护的受益者,更成为监督者和实践者,形成“人人护生态、生态惠人人”的良性循环。

随后,调研小组深入常口村的田间地头、河岸溪边,开展“沉浸式”调研。成员们沿林间步道考察植被保护情况,亲眼见证了“禁伐令”实施后山林的茂密景象。在村头的河流中,几位村民俯身劳作的身影,勾勒出生态文明建设最质朴的注脚,不同年龄的村民共同投身溪流维护,没有“旁观者”,只有“行动者”。

1752564990643

调研过程中,小组重点访谈了游客、村民等不同群体。游客赞美常口村的青山绿水,喜爱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清澈见底的溪流,村民则细数着生态变好后,自家小院因游客增多而增添的收入,幸福感溢于言表。这些鲜活的讲述,让调研成员深刻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从“政策要求”转化为“群众自觉”。

 

【调研组成员感想】

张友维: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在将乐县常口村,我们直观地感受到青山绿水生态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一泓碧水迤逦引远,荷花睡莲相映成趣,满目苍翠令人心醉……这是地方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也是人民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丰硕成果。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必须走协同治理之路,完善法律体系、创新技术研发、培育生态意识缺一不可;面对这份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的生态宝藏,我们必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资源是从子孙后辈那里“借”来的,不能因为短视浅见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眼前利益。

王俊杰:走进将乐常口村,“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标语映入眼帘。这里通过“党建+司法”模式构建生态保护网:村党支部牵头制定《生态保护公约》,司法所设立生态巡回法庭,对破坏山林、污染水源的行为实行快审快判。在村民家中,我们品尝了当地特色擂茶,听老红军讲述“一杯擂茶守住绿水青山”的故事——村里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森林康养,让“绿叶子”变成了“金票子”。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制度的刚性约束,更需要党建引领下的全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