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传媒app下载

【暑期实践系列报道⑤】 调研实践小组深入三明市三元区开展社会实践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5-08-22浏览次数:10

712,暑期实践调研小组来到叁明市叁元区,实地调研叁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先进做法和叁明文物保护与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成果。

上午,实践调研小组前往叁元区万寿岩遗址,开展以“保护文化遗产,探寻文化传承密码”为主题的实地调研,深入学习万寿岩遗址保护与生态发展的实践经验,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岩遗址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典范。调研小组先后参观了万寿岩遗址博物馆、灵峰洞遗址等区域,详细了解了万寿岩从曾经的“采矿区”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转型历程。在遗址保护现场,成员们看到岩壁上的考古痕迹与周边郁郁葱葱的植被相映成趣,深刻体会到“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理念的实践意义——早在2000年叫停采矿活动,将遗址保护纳入生态保护整体规划,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

工作人员介绍,多年来叁明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万寿岩遗址,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嘱托,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不仅让古老遗址焕发生机,更以遗址为核心打造了集科研、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文化园区,带动了周边乡村的绿色发展。

此次万寿岩调研之行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板块的实践素材。接下来,调研小组将继续梳理万寿岩保护中的思政元素,为推动生态保护案例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积累素材。

下午,小组成员赴叁元区1958工业记忆馆,围绕“留住工业文脉,守护城市记忆”主题展开调研考察。小队成员们穿梭在展厅之间,仔细观察着一台台老旧的机床、一座座生锈的锅炉,这些曾为叁明工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如今虽已停歇运转,但依旧散发着工业文明的磅礴力量。大家不时驻足,拍照记录下能展现工业辉煌的记忆细节,以为思政课教学案例提供丰富素材。

工业记忆馆

在调研过程中,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叁明工业兴起与上海等大城市紧密相连的渊源,深刻体会到了“沪明情深”。随着国家工业布局战略的推进,不少上海产业向叁明转移,沿海与内地由此结下深厚情谊。在一件件展品背后,藏着两地人民携手奋斗、共同书写工业篇章的珍贵记忆。实践队员们沉浸其中,用心感受工业文化的魅力与温度。此次参观调研,不仅让队员们对叁明工业历史有了更为直观、深入的认识,更激发了大家守护城市记忆、传承工匠精神的决心,也为后续进一步挖掘工业遗迹价值、深化沪明情谊奠定了坚实基础,助力城市在新时代续写工业华章。

 

 

【调研组成员感想】

黄渝腾:“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对生态环境保护念兹在兹、一以贯之,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实践经验。1999年,万寿岩矿区发现旧石器文化洞穴遗址,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作出批示,“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万寿岩得以保住,如今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也为当地生态旅游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守生态定力,不能被短期利益蒙蔽双眼,要以长远眼光看待生态保护,将青山绿水视为真正的无价之宝,守护好我们的生态根基。

殷嘉萃:叁明市1958工业记忆馆的参观学习,是一场工业文脉与城市记忆的时空对话。老厂房改造的展陈空间内,锈迹斑斑的机床、泛黄的生产记录与斑驳的工牌,静默讲述着叁明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场景复原与多媒体展陈,曾经的热轧车间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既保留了工业遗产的原始肌理,又赋予其新时代文化传播功能。这种“存旧”与“赋新”的结合,让工业记忆成为连接城市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凸显了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现实意义。